1. 什麼是科學?
科學,就是力圖知道自然如何運作,並利用這種知識來預測自然現象。這種基礎來自於對現象模式的觀察、測量、和建立模型。
這個過程是不令人懷疑的,你可以利用這個模型來做判斷。
科學過程:辨識問題→找出已知部分→提出問題已調查→做實驗和收集數據→分析並找出模式→提出假說來解釋數據→做出預測→做實驗→反覆更正假說並實驗→成為學說、定理。
2. 什麼是物質?
物質就是具有空間和質量的東西,物質內有原色和混合物。這其中有元子的理論存在。原子理論就是所有元素都是由原子所構成。
物質可分為:元素和化合物。
原子又可分為:質子、中子、電子。
離子:陰離子,陽離子。
分子: 元素:由單一種原子所構成。
化合物:是分子,由不同種的原子形成。
原子:元素分割而成的最小單位而且保有其化學性質。
包含: 質子:帶正電。
中子:不帶電。
電子:帶負電。
離子: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離子是指原子由於自身或外界的作用而失去或個或幾個電子使其達到最外層電子數為8個(如第一層是最外層,則為2個)的穩定結構。
陰離子:帶有電荷的粒子即為離子,帶有正電荷的粒子稱為陽離子。
陽離子:帶有電荷的粒子即為離子,帶有負電荷的粒子稱為陰離子。
分子:保有物質的最小例子,由原子構成。
3. 物質如何改變?
物質改變可分為三大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核變化。
物理變化:物理變化就是外在形狀的改變,而自己本身卻沒有改變。
化學變化:分子重新組合排列,但是本身的原子並沒有被破壞。
核變化:可分為三大類:核衰變、核分裂、核融合。
1.核衰變:放射性衰變是放射性元元素自發地釋放放射線和能量,最終轉化為其他穩定元素的過程。放射性元素在發行衰變的時候,根據元素的性質可能放射出α射線、β射線、γ射線以及俘獲電子等。放射性衰變都有一定的周期,並且一般不因環境而改變,這也就是放射性可用於確定年代的原因。
2.核分裂:有些質量重的原子核並不安定,當受到外來的粒子撞擊後,會分裂成幾個質量較輕的原子核,稱為核分裂。每一個原子核分裂後會產生兩~三個新中子,這些新中子會繼續撞擊其他的原子核,促成更多的分裂,釋放出更多的能量,產生更多的新中子,此種連續不斷的分裂,稱為核分裂連鎖反應。
3.核融合:為輕元素(如氫及其同位數氘、氚結合成重元素(如氦等)所發出之能量。
4. 什麼是能量?他如何改變他的型式?
能量就是可以做功,或是可以轉換成熱能。
能量分為 動能:熱能和電磁輻射。
位能:重力位能,化學能,輻射。
5. 我們如何能更持久的使用物質和能量?
能量是不能再利用的。我們可以轉移注意力在回收的問題,還有重複循環利用的經濟上。還可以將在自然科學上學到的教訓,運用在將這大自然系統再轉型為可持續的。這就可以用到前面的永續的四個科學準則:
1. 依賴太陽能。
2. 生物的多樣化。
3.族群數量的控制。
4.營養循環。
6.對課程的看法與建議
雖然我感覺不出來地理課到底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幫助,但我還是會努力的去理解文章,去翻譯文章,做筆記。不過卻因為我的記憶力不好,背的東西要背很久很久很久,才會勉強背起來。而且自己背的答案和找的答案,還不見得是對的答案。這讓我在考試上面很吃虧。
我覺得這門科的負擔太重,畢竟這並不是我們的本科系,就算內容有某些相關,我們還是不會啊,因為課本上提到的技術,很多要等到大三才會有選修課程開,大一根本都還在基礎,我們當然目前還不太了解,更何況這只佔了少數呢?儘管如此,我仍很努力做作業,找答案。可是我真的沒有辦法,將每一個題目都由什麼結構法來呈現......我真的沒辦法,我也很想照做,可是這真的讓我覺得好難好難好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